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由于其高致死率和传染性,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近年来,尽管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挑战依然严峻。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各国纷纷制定并实施了防治艾滋病的规划。本文将围绕国内及其他国家在防治艾滋病方面的规划进行详细阐述。
国内政府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直秉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202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内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规划(2024—2030年)》,明确了未来七年的防治目标和具体行动。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下简称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和质量不断提升,病死率逐步下降,社会歧视进一步减轻。然而,我国艾滋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影响流行的社会因素复杂交织,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高,异性传播感染人数多、隐蔽性强、预防难度大,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规划的总目标是降低艾滋病新发感染,减少相关死亡,将整体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具体目标包括:
提高社会防护意识:到2025年,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重点人群及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感染者权利义务知晓率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
促进危险行为改变:到2025年和2030年,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均较前5年减少10%以上;到2025年,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综合干预措施覆盖比例达95%以上,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在0.2%以下,到2030年持续保持。
预防家庭内传播:到2025年,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在2%以下,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在0.3%以下,到2030年持续保持。
提升诊断治疗效果: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比例到2025年达90%以上,2030年达95%以上。到2025年,经诊断发现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抑制比例均达95%以上,到2030年持续巩固提升。
控制人群感染水平:到2030年,全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2%以下。
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科学宣传艾滋病危害,将防治知识纳入“公民健康素养”内容,广泛动员群众,促进防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医院、进校园、进家庭。结合世界艾滋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开展宣传。
落实综合干预措施:全面落实宾馆等公共场所摆放安全套有关规定并加大检查力度。完善药物预防策略,全面推广暴露后预防措施,规范实施暴露前预防措施。创新开展针对易感染危险行为人群风险评估、检测动员、药物预防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干预。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有效利用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基金,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防治工作。
提高检测服务质量:各地制定针对性筛查计划,开展便利可及的检测服务。动员重点人群及时、主动和定期检测,促进自我检测和性伴检测。加强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建立艾滋病防控智慧化多元化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全面推广检测、诊断、治疗“一站式”服务,对新报告感染者尽早启动治疗。严格执行诊疗指南,加强治疗评估、病情和耐药监测。加强感染者分类管理和个案服务,做好感染者异地抗病毒治疗衔接。
加强感染者关怀救助:依法保障感染者及其家属合法权益,减少社会歧视。落实机会性感染有关救治保障政策。加强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衔接。
推进消除母婴传播:健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体系,加强转诊和协作,建立与传染病信息报告等系统间的共享机制。完善早筛查、早诊断服务流程,进一步缩短孕产妇检测确诊时间。
推动青少年和中老年人预防艾滋病:强化部门协作,落实学校艾滋病疫情通报制度和定期会商机制,实施校园抗艾防艾行动。鼓励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预防干预,减少中老年人不安全性行为。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
完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明确部门职责,加强政策衔接,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经费保障:加大艾滋病防治经费投入,确保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提高防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艾滋病防治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我国艾滋病防治水平。
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防治工作同样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联合国大会在2021年宣布,到2025年将每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控制在37万例以下,到2030年结束艾滋病流行。然而,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距离2025年终还有一年多时间,但2023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人数高达130万人,是2025目标所预期的3倍。
各国在艾滋病防治规划中,普遍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推广安全行为:倡导安全性行为,推广使用安全套,减少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
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提高检测服务质量,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
提供抗病毒治疗:对感染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减少传播风险。
加强社会关怀:依法保障感染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歧视,提供必要的关怀和救助。
推动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艾滋病防治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艾滋病挑战。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的防治规划,加强宣传教育、推广安全行为、提高检测服务质量、提供抗病毒治疗、加强社会关怀和推动国际合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实现艾滋病防治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