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癌中的 “常客”—— 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如同高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位的恶性肿瘤,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更是当之无愧的 “常客”,占比高达 80% - 85% 左右。在国内,肺癌的流行形势异常严峻,2022 年肺癌新发病例达 106.06 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量众多。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二、探寻病因:为何会患上非小细胞肺癌?
(一)不良嗜好 —— 吸烟首当其冲
在众多致病因素中,吸烟堪称非小细胞肺癌的 “头号元凶”。长期大量吸烟的男性,往往更容易被肺鳞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 “盯上”。香烟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多达数千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这些物质就像一群 “小恶魔”,持续刺激着呼吸道和肺部组织,致使肺部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久而久之,正常细胞便可能恶变为癌细胞。有数据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高达 85% - 90% 都有着长期抽烟史,而且抽烟开始的年龄越早,患病风险就越高。
不仅吸烟者自身面临巨大风险,那些被迫吸入二手烟的人也难以幸免。二手烟中同样含有大量有害成分,对于不吸烟的成年人来说,吸入二手烟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直接的有害影响,其焦油、尼古丁等物质通过呼吸进入血液循环,对血管造成损伤。研究表明,暴露二手烟使从不吸烟者的肺癌发病风险增加了 20% - 30%,且二手烟暴露量越大、年限越长,罹患肺癌的风险就越高。
(二)家族遗传 —— 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族病史也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若家族中有前辈患非小细胞肺癌,那么其他家族成员患癌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遗传基因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代代相传,使得后代在面对致癌因素时,更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患癌几率。研究发现,有癌症家族史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较短,TNM 分期更高,淋巴结侵袭性强,肿瘤糖代谢水平高。
(三)恶劣工作环境 —— 无形的杀手
长期处于化学污染或者工业污染的恶劣环境中工作,无疑是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埋下了一颗 “定时炸弹”。比如,石棉、铬、焦油、烟草等物质,具有较强的致癌性。当人们在工作中长时间接触这些有害物质时,它们会悄无声息地进入肺部,对肺部细胞造成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肺部组织发生病变,大大增加了患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许多从事矿业、化工、建筑等行业的工人,由于长期暴露在这样的高危环境中,成为了非小细胞肺癌的高发人群。
三、身体的警报:非小细胞肺癌的症状有哪些?
(一)呼吸道症状 —— 咳嗽、咳痰与咯血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阶段,许多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而且这种咳嗽往往具有刺激性,痰液较少,就像喉咙里有个小虫子在挠痒痒,让人忍不住干咳。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对支气管黏膜产生刺激,使得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扰。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可能会逐渐加重,并且可能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这是因为肿瘤表面的血管较为脆弱,在剧烈咳嗽或者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出,混入痰液中。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还可能出现咯血的症状,咯血量可多可少,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据统计,约有 25% - 40% 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早期会出现咳嗽伴痰中带血的现象,这无疑是身体发出的一个危险信号,提醒患者及时就医检查。
(二)胸部不适 —— 胸痛与胸闷
胸痛和胸闷也是非小细胞肺癌常见的症状之一。当肿瘤在肺部生长,侵犯到胸膜或者胸壁时,患者就会感觉到胸部隐隐作痛或者闷痛。这种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偶尔感觉到轻微的不适,而有的患者则会遭受剧烈的疼痛折磨,尤其是在深呼吸、咳嗽或者身体活动时,疼痛会更加明显。胸闷的感觉则像是胸口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呼吸变得不畅,这是由于肿瘤阻塞了气道,或者肺部的通气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气体交换受阻。对于一些晚期患者来说,胸痛和胸闷的症状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连简单的行走、睡觉等活动都变得异常困难。
(三)全身表现 —— 乏力、消瘦与低热
到了非小细胞肺癌的晚期,患者的身体往往会出现一系列全身性的症状。由于肿瘤细胞的疯狂生长和扩散,会大量消耗身体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导致患者出现疲乏无力的感觉,做任何事情都觉得力不从心。同时,患者的体重也会逐渐减轻,身体日益消瘦,这不仅是因为营养摄入不足,还因为肿瘤释放的一些物质影响了身体的代谢功能。此外,低热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坏死或者身体的免疫反应所引起的。患者可能会持续出现低热状态,体温一般在 38℃左右,虽然不算高烧,但却会让患者感到身体不适,精神萎靡不振。这些全身症状的出现,表明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四、对抗病魔:如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一)手术治疗 —— 切除肿瘤的希望
对于大多数早中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无疑是更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彻底地切除肺部的原发癌肿病灶以及局部淋巴组织,同时更大程度地保留健康的肺组织,以保障患者术后的肺功能。在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评估,包括肿瘤的分期、侵犯的器官、是否存在转移以及转移的部位等,同时也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量,如肺功能、通气弥散功能、心功能以及运动耐力等,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等因素,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等。对于 IA 和 IB 期的 NSCLC 患者,肺叶切除是优选的手术方式;而对于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等相对较小范围的切除方式则更为适宜。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术后疼痛较轻等优点,但目前其能否完全替代常规手术治疗,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二)放疗与化疗 —— 精准打击癌细胞
放疗,即放射治疗,主要是利用高能射线对癌细胞进行局部杀伤。对于那些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或者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手段以杀死残留癌细胞,放疗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疗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常规分割放疗、后程超分割放疗以及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放射治疗(全身 γ 刀)等。其中,常规分割放疗是较为传统的放疗方式,但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其 5 年生存率相对较低,仅为 3% - 10%,中位生存时间为 6 - 11 个月。而后程超分割放疗则是基于恶性肿瘤在放疗过程中出现加速再增殖的理论而提出的,通过缩短总治疗时间,相对提高了生物剂量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疗效。全身 γ 刀则采用伽玛射线几何聚焦方式,能够将高剂量的射线精确地集中射于预照靶点,对肿瘤局部进行准确照射,近期疗效显著,且治疗后副反应及放射性损伤相对较小。
化疗则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干扰癌细胞的 DNA 复制和分裂,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化疗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或口服等方式进入患者体内,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长春瑞滨、顺铂、紫杉醇等。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既可以作为术前辅助治疗,使肿瘤体积缩小,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以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杀死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对于晚期无法手术的患者,化疗更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然而,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损伤,从而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疲劳、骨髓抑制等。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 精准与免疫的力量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靶向治疗能够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上的特定靶点,如针对 EGFR 基因突变的埃克替尼、吉非替尼、奥西替尼等,以及针对 ALK 基因突变的克唑替尼、劳拉替尼等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损伤相对较小。靶向治疗药物的使用通常需要先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其是否存在特定的基因突变靶点,从而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对于那些没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也可以一线采用靶向药物贝伐珠单抗进行治疗。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癌细胞。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阻断癌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蛋白,如 PD - 1 或 PD - L1,使免疫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免疫治疗通常适用于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那些肿瘤具有特定生物标志物(如 PD - L1 表达阳性),或经过基因检测有合适靶点的患者。此外,免疫治疗也可以与化疗、放疗或其他靶向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不过,免疫治疗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疲劳、恶心、皮疹、免疫相关性肺炎等,但大多数副作用是可控的。在免疫治疗期间,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五、预防胜于治疗:远离非小细胞肺癌
(一)健康生活习惯 —— 戒烟限酒与合理饮食
在预防非小细胞肺癌的道路上,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我们的优先道防线。戒烟无疑是重中之重,吸烟不仅对吸烟者自身危害极大,其产生的二手烟还会殃及周围人的健康。对于那些长期吸烟的人来说,戒烟可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必须坚定决心,远离烟草的诱惑。可以尝试使用戒烟辅助工具,如尼古丁贴片、口香糖等,也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监督,逐步摆脱对烟草的依赖。
除了戒烟,适量饮酒也是必要的。过度饮酒会对肝脏等器官造成损害,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健康状况,降低免疫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癌细胞的侵袭。因此,我们应避免酗酒,保持适度饮酒的习惯。
合理的饮食结构同样对预防肺癌起着关键作用。多摄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西兰花、菠菜、橙子、柠檬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物质,能够帮助身体清除自由基,减少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降低患癌风险。此外,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豆类、瘦肉等,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避免过多食用腌制、烟熏、油炸等食品,这些食物往往含有较高的致癌物质,长期食用会增加患癌的可能性。
(二)改善环境 —— 呼吸清新空气
我们生活的环境与肺部健康息息相关,保持室内外空气的清新是预防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环节。在室内,要确保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稀释并带走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特别是在装修后,要注意通风换气,减少甲醛、苯等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危害。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来进一步净化室内空气,去除空气中的灰尘、花粉、烟雾等微小颗粒,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室外,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工业废气、汽车尾气、雾霾等都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 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物质会随着呼吸进入肺部,对肺部组织造成损害。在雾霾天气或空气污染严重时,佩戴具有防护功能的口罩,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对于从事化工、矿业、建筑等行业的工人,更要加强职业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佩戴合格的防护用品,减少与致癌物质的接触。
(三)定期筛查 —— 早发现早治疗
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防,定期筛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有长期吸烟史、家族遗传病史、长期暴露在污染环境中的人群等。定期进行肺癌筛查,能够帮助我们早期发现肺部的异常病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大大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目前,低剂量螺旋 CT 是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之一,它能够清晰地检测出肺部的小结节和早期病变,相较于传统的胸部 X 光检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指南建议,肺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肺部低剂量螺旋 CT 检查。具体来说,55 - 74 岁,正在吸烟或者戒烟少于 15 年,并且吸烟指数大于 30 包年(600 年支)的人群;以及年龄大于 50 岁,吸烟指数大于 20 包年(400 年支),并且合并肿瘤病史、肺病史、家族中有肺癌患者、氡暴露和致癌物质的职业性暴露等情况之一者,都应重视定期筛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将肺癌的风险降到更低。
六、携手共进:面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态度与支持
在与非小细胞肺癌这场艰难的斗争中,患者自身的心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疾病,是患者战胜病魔的关键一步。许多患者在患病后,通过参加病友交流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或者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兴趣爱好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信心,从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与疾病抗争。
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更是患者坚强的后盾。他们的陪伴、鼓励和悉心照料,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在艰难的治疗过程中不再感到孤单和无助。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耐心的倾听、一顿精心准备的饭菜,都可能成为患者心中的一抹阳光,给予他们战胜病魔的勇气。
社会也应当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提供免费的筛查服务等方式,提高公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慈善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可以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经济援助和生活上的照顾,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安心治疗;科研机构则应加大对肺癌治疗的研究投入,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面对非小细胞肺癌,我们要相信科学的力量,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患者、家人、社会各界应携手共进,给予彼此力量和支持,共同为战胜这一疾病而努力。让我们用爱与关怀,为患者点亮希望之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共同迎接健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