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北京协和医院的监护仪上,27岁的渐冻症患者陈静雯的生命曲线归于平静。这位用眼神与世界对话的女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保持着侧卧的姿势——这是她三年抗病生涯中最放松的姿态。静雯的故事,是无数渐冻症患者命运的缩影:他们被命运选中,与一种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罕见病展开赛跑,而终点却是生命的终结。
渐冻症,医学界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运动神经元逐渐退化,导致肌肉无力、萎缩,最终失去行动、吞咽甚至呼吸能力。全球每年约有2-3人/10万被确诊,生存期平均仅3-5年。静雯确诊时,医生告诉她:“你的身体会像冻住一样,渐渐失去控制。”这句话,成了她短暂人生中无法摆脱的魔咒。
2024年11月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托夫生注射液(Tofersen)在国内上市,用于治疗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突变的成人渐冻症患者。这一消息,让无数患者家庭看到了曙光。
药物机制
托夫生注射液是一种反义寡核苷酸疗法,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它针对SOD1基因突变——这是导致渐冻症的明确病因之一,约占患者总数的2%。该药物通过抑制突变SOD1蛋白的产生,减少其对运动神经元的毒性作用,从而延缓疾病进展。
临床价值精准医疗:使用前需进行基因检测,明确SOD1基因突变的患者方可获益。
生存期延长:临床试验显示,托夫生可显著延缓疾病进展,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给药方式:采用鞘内注射,即药物直接注入脑脊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浓度。
专家解读
“托夫生的获批,标志着渐冻症治疗从对症治疗向对因治疗迈出关键一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樊东升教授指出,“虽然目前仅适用于SOD1突变患者,但为其他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提供了范例。”
2025年2月24日,士泽生物宣布其自主开发的通用型iPSC衍生亚型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XS-228注射液)获美国FDA批准,开展注册临床试验,用于治疗渐冻症。
技术亮点
iPSC细胞技术: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为神经前体细胞,替代受损的运动神经元。
通用型优势:无需配型,适用于广泛患者群体,解决异体移植的免疫排斥问题。
多靶点作用: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调节免疫反应等多机制,延缓疾病进展。
临床进展
士泽生物已完成多例渐冻症患者异体通用细胞移植治疗,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安全有效。目前,XS-228注射液的注册临床试验正在筹备中,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渐冻症患者蔡磊与中美瑞康合作推进的两款小核酸药物,分别针对FUS基因和SOD1基因突变,取得了显著进展。
RAG-21
靶点:FUS基因突变,约占渐冻症患者的5%。
机制:通过RNA干扰(RNAi)技术,降低FUS蛋白水平,减轻神经元毒性。
进展: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临床试验即将启动。
RAG-17
靶点:SOD1基因突变。进展:全球一个在中美均获批临床的渐冻症RNAi疗法,一期临床试验积极推进。
患者倡议者蔡磊
“每推进一款药物,都是与患者赛跑。”蔡磊,这位与渐冻症抗争的勇士,自2020年确诊后,发起“破冰行动”,募集善款超3.2亿元,推动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试验。“虽然药物研发需要时间,但每一步进展都是患者的希望。”
2025年2月24日,广州喜鹊医药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硝酮嗪(TBN)治疗渐冻症的临床2期试验结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
核心数据试验设计: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入组患者155例,治疗周期180天。
主要终点:延缓ALSFRS-R评分(渐冻症功能评定量表)下降。显著疗效:高剂量组握力、延髓功能、呼吸功能评分分别提高50.14%、64.71%、85.92%。
作用机制
硝酮嗪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钙离子超载、激活线粒体保护通路等多靶点作用,延缓运动神经元退化。
患者故事
“用药三个月后,我感觉呼吸顺畅多了。”一位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表示,“虽然疾病无法逆转,但生活质量提高了。”
2022年9月,美国FDA批准AMX0035(苯丁酸钠/牛磺酸二醇)用于治疗渐冻症,成为近27年来第3款获批药物。
临床试验
二期结果:用药组疾病进展速度减缓,生存期延长数月。
争议与妥协:虽三期试验未完成,但患者群体强烈呼吁下,FDA依据二期数据加速批准。
临床价值
AMX0035通过改善线粒体和内质网功能,延缓神经细胞死亡。虽无法治愈疾病,但为患者争取了更多时间。
基因检测门槛:如托夫生仅适用于SOD1突变患者,而这类患者仅占2%。
药物可及性:托夫生每年治疗费用约140万元,对多数家庭难以承受。
渐冻症病因复杂,涉及SOD1、C9orf72、FUS等多个基因突变,以及环境因素。单一药物难以覆盖所有患者。
呼吸支持:当患者呼吸肌受累时,需使用无创呼吸机,但设备昂贵且需专业指导。
营养管理:吞咽困难患者需鼻饲或胃造瘘,护理不当易引发肺部感染。
患者心声
“药物能延长生命,但活着的质量同样重要。”渐冻症患者家属李女士说,“我们希望社会更多关注护理支持,让患者走得更安详。”
随着对渐冻症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未来治疗将向多靶点联合用药方向发展。例如,同时针对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个环节。
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有望修复致病基因突变。
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移植健康的神经干细胞,替代受损神经元。
医保覆盖:推动渐冻症药物纳入医保,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患者组织:加强患者互助平台建设,提供心理支持和护理指导。
专家展望
“渐冻症治疗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内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明教授表示,“未来五年,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创新疗法上市,为患者带来实质性获益。”
在渐冻症的抗争中,新药获批是希望的火种,但真正的胜利仍需时间与努力。对于患者而言,每一天的呼吸、每一次的微笑,都是与命运搏斗的见证。正如蔡磊所说:“光明或许并不遥远,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坚持。”让我们期待,科学的力量能融化渐冻的坚冰,为患者点亮生命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