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人类往往显得渺小而无助。然而,总有一群人身穿白衣,逆光而行,他们用专业知识筑起生命防线,用无私奉献点燃希望之光。本文将带您直击灾区医疗救援优先线,见证那些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感人瞬间。
案例背景:2025年1月16日,齐鲁医院航空医疗救援队完成新年首飞,成功转运一名颅脑外伤患者。这场跨越百公里的“生命航班”,展现了空中救援的惊人效率。
(直升机降落在齐鲁医院楼顶停机坪,医护人员将患者从转运暖箱中抬出,紧急送往急诊室)
救援细节:
10:40:急诊科航空医疗转运团队从医院起飞,直升机直奔定陶县人民医院。
12:30:到达当地医院临时降落点,双方医护快速交接患者病情。
12:54:患者被安置进专用转运暖箱,直升机再次腾空。
14:07:经过73分钟飞行,患者平稳降落在齐鲁医院,比地面转运节省近2小时。
技术亮点:
航空医疗转运绿色通道:医院接到求助后,立即启动急诊评估、专家会诊、飞行条件评估等流程。
专用转运设备:配备新生儿转运暖箱、氧气瓶、心电监护仪等,确保途中生命支持。
无缝衔接:急诊神经重症团队全程监护,患者落地后直接入住病区接受治疗。
患者现状:目前患者病情平稳,正在接受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家属感慨:“没想到能这么快转到齐鲁医院,真是救了命!”
案例背景:2024年8月,台风“格美”肆虐湘南地区,资兴市多地受灾。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紧急组织医疗队,深入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感人故事:
刘艳玲医生的“健康档案”:全科医生刘艳玲主动请缨进驻桎木村,不仅为村民看病,还走家串户建立健康档案。“现在基层最需要全科医生,我要用我的技术为乡亲们带去健康。”
李德明医生的“生死跋涉”:乡村医生李德明休假期间得知八面山遇险,徒步数十公里返岗。因道路塌方,他尝试搭乘直升机,甚至愿意从悬停飞机上跳下:“总不会超过三米高吧?我可以跳!”
六小时的山路转运:医疗队徒步穿越滑坡地带,将肺部感染、心脏病患者何任南转运下山。回程路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医护人员手脚并用,用拐杖支撑,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救援挑战:
道路中断:山体滑坡导致交通瘫痪,医疗队只能肩扛手抬,携带药品和设备徒步进村。
通讯困难:部分村庄信号中断,医疗队通过卫星电话与外界保持联系。
物资短缺:灾区药品和医疗设备急需补充,医疗队协调多方资源,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村民评价:八面山瑶族乡桎木村81岁村民廖孔明激动地说:“医生们每天走村串户,给我们看病、送药,真是我们的‘健康守护神’!”
案例背景:2025年1月29日,乐陵市人民医院急救站接到紧急求助,朱集镇一名患者突然昏迷。
救援过程:
12:44:急救站接到求助电话,孟晓鹏医师立即指导家属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12:50:120急救团队出车,途中与家属保持实时沟通。
13:00:急救团队抵达现场,患者呼吸心跳已停止,初步判断为恶性心律失常。
13:05:孟晓鹏医师和尚瑞超护师轮流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司机协助抬上救护车。
13:15:急救车抵达医院,患者恢复自主心律,但呼吸微弱。
13:20:孟晓鹏医师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3:30:患者被送入急诊监护室,当天神志恢复清醒。
技术亮点:
高质量心肺复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深度5-6厘米,配合人工呼吸。
静脉通路建立:快速推注强心药物,维持患者生命体征。
多学科协作:急诊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紧密配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患者现状:经过三天治疗,患者拔除气管插管,转出监护室,目前完全康复出院。家属感激地说:“是医生们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案例背景:2024年12月,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一例罕见人感染H10N3禽流感危重症病例。
救援过程:
确诊:患者钟女士因咳嗽、发烧就诊,最终确诊为H10N3禽流感(危重型)。
多学科会诊:医院立即组织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进行会诊。
ECMO支持:为患者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替代肺功能,维持氧合。
精细化呼吸管理:采用先进呼吸支持技术,确保患者呼吸功能稳定。
心理干预:医护人员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技术突破:
ECMO应用:作为知名生命支持技术,ECMO在危重症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
多学科联合诊疗:打破传统医学界限,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公共卫生预警:患者发病前接触过禽类,提醒公众加强防范意识。
患者现状:经过两个月治疗,钟女士病情好转,于2025年2月6日转入普通病房。她感慨地说:“是医生们把我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案例背景:2008年汶川地震时,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派出90余名医护骨干参与救援。15年后,他们重返北川,回访曾经的救治对象。
感人故事:
“长征宝宝”的诞生:在野战医疗队驻扎的四川安县中学,成功接生8名“长征宝宝”。其中,优先个出生的宝宝取名“叶长征”,寓意传承长征精神。
15年的牵挂:医院设立“长征宝宝”成长基金,定期捐赠学习用品和生活物资。医护人员与宝宝们保持联系,见证他们的成长。
重逢时刻:15年后,医疗队员与“长征宝宝”重逢,宝宝们已成长为青少年。总护士长杨亚娟感慨:“看着他们健康成长,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救援精神:
军民鱼水情:医疗队员与灾区群众结下深厚情谊,15年间从未间断联系。
医者仁心:医护人员不仅救治患者,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传承与担当:年轻一代医护人员接过接力棒,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守护人民健康。
在灾区医疗救援优先线,每一秒都是生死较量,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正是这些白衣天使的无私奉献和专业技术,让无数生命得以延续,让希望之光照亮灾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用汗水书写了“生命至上”的壮丽篇章。让我们向所有参与医疗救援的医护人员致敬!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医疗救援事业,共同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