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着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用双脚丈量着每一户村民的健康。他们是乡村医生,是乡亲们口中的“120”,更是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已从过去的“零散响应”迈向“全域覆盖”,而乡村医生作为这一体系的最末梢,用坚守和奉献书写着守护生命的故事。
在吕梁山深处的山西省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乡村医生杨兴荣背着药箱,一路翻山越岭,进村入户为村民送医送药。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500多位村民分散居住。44年来,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村民一个电话,杨兴荣总是优先时间出发。“小杨医生”变成了“老杨大夫”,药箱背坏了十几个,穿烂的鞋子不计其数,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他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只要我干得动,我愿意一直走下去。”
在聊城市,乡村医生刘小仁每天奔波在大岗山的陡峭山路上。凌晨五点,他起床打理完自家的田地,简单吃过早饭后,便跨上电动车赶往卫生室。坐诊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到村民家中巡诊。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移动120”。刘小仁说:“乡亲们需要我,再苦再累也不能退却。稳稳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就能守护好乡亲们的健康,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乡村医生不仅是日常疾病的“守护者”,更是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吹哨人”。在聊城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推动下,乡村医生接受了胸痛、卒中、创伤等相关疾病的识别及预防专项培训。他们学会了如何在优先时间发现患者的危急情况,并通过培训考核,成为村级胸痛、卒中救治哨点的重要力量。
今年8月,聊城市一位患者高先生在家中突发胸痛,随后意识丧失。家属拨打120后,调度员迅速派车,并指导家属进行胸外按压。乡村医生在急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村民的健康状况,能够迅速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在聊城市脑科医院,国产5G移动卒中单元救护车实现了“上车即入院”的诊疗模式,患者数据实时传输,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急救响应时间大幅缩短。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历经四个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成为人民健康服务与医疗保障的“保护网”与“安全阀”。
1.初步建立阶段(1956年—1989年):新国内成立之初,面对医疗资源匮乏、传染病肆虐的困境,1956年起,我国在农村地区通过五保制度,为缺乏劳动力的社员提供医疗卫生救济服务;在城市建立了临时救济和定期定量救济制度,为城镇孤老、社会困难户等提供救助。这一阶段的医疗救济,为新国内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2.发展探索阶段(1990年—200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日益突出。1990年起,上海、大连、武汉等城市相继出台了地方医疗救助政策。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卫生资金,对无支付能力的危急患者实行医疗救助。2000年,国务院提出“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地方卫生部门积极探索政策方案,为困难群众就医购药提供支持。
3.规范发展阶段(2003年—2014年):2003年SARS事件后,国家卫生应急体系开始逐步建立。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正式建立。2009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制度,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规范了医疗救助对象、救助方式与救助标准,并提出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等重点任务。这一阶段,医疗救助资金支出从2004年的4.43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52.6亿元,救助人次规模从640.7万人次增长到9119万人次。
4.优化整合阶段(2015年至今):随着肯定贫困的消除,我国开始探索相对贫困治理与医疗救助制度整合。2015年,提出合并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2017年,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效衔接。2018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建立,进一步理顺了医疗救助的管理工作。2023年,我国医疗救助总人次达到2.5亿,医疗救助基金支出规模扩大到745亿元,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不仅体现在医疗救助制度的完善上,更体现在急救医疗网络的全域覆盖上。
1.院前急救体系发展: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立院前急救机构,主要参照前苏联的急救站组织形式,但大多数急救站处于低资源和组织功能不健全的状态。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快马加鞭地展开急救建设,县及县以上医院基本都设立了急诊科,在大中城市建立了独立或附属于医院的急救中心,于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急救医疗体系。
2.智慧急救赋能: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例,云极救应急科技创业团队致力于推动社会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发展。通过打造智慧化急救云平台,将院前急救各环节以统一的智能服务平台进行综合调控,横向联通报警人、医院急救部门、交警、红十字急救员及急救物资点,纵向规划打通县、市、省三级急救网络,实现精准报警“一键达”、智慧施救“一键通”、全市施救“一张网”,为救援开启加速度。
3.城乡一体化服务:聊城市120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推动优质急诊急救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急救“站点”前移,救治半径缩短,实现了城市地区急救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急救半径不超过20公里的工作目标。中心呼救电话10秒内接听率99%,三分钟出车率95.6%,院前急救病历书写率达100%,从接听电话到下达派车指令平均55秒,救护车到达约定地点平均用时15分钟,急救响应时间位于全省前列。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疗救助制度有效化解了困难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风险,为人民健康添了活力、增了底气。智慧急救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急救效率,挽救了更多生命。城乡一体化的急救服务,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居民,都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获得医疗救助。
未来,我国医疗救助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沿着相对贫困治理的新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完善分层分类救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全流程救助模式,并引导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不断提高困难群体医疗救助水平,提升医疗救助服务水平。
在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方面,将进一步推动智慧急救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提高急救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急救能力,让他们在紧急医疗救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乡村医生的坚守,是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用脚步丈量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医术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随着国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从“零散响应”到“全域覆盖”的跨越式发展,乡村医生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未来,在智慧医疗和城乡一体化急救服务的赋能下,乡村医生将与整个医疗救援体系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守护全民健康,让生命之花在每一个角落都能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