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高效触达基层群众,成为深化医改的核心命题。分级诊疗体系作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抓手,其“最后一公里”的打通效果直接影响群众就医获得感。本文通过政策解读、实践案例与技术探索,揭示分级诊疗如何织密基层健康网,让医疗服务真正“下沉到底”。
国家卫健委明确提出,到2025年底所有紧密型医联体需建立双向转诊制度,2030年实现分级诊疗体系全覆盖。这一顶层设计下,各地正通过政策创新破除机制壁垒:
应城市“行走的医院”模式:湖北应城通过“1个中心+18个支点+100个末梢”的互联网医院体系,为村民配备全科医生助诊包,实现“扫码看病、专家到村”。其数智化病理服务科已远程会诊97例,让省级医疗资源直达村头。
云南省肿瘤医院专科联盟:牵头成立肿瘤专科联盟,通过手术带教、远程会诊等方式,将肿瘤防治能力下沉至县级医院。2023年选派80人医疗队对口帮扶,开展手术1400余台,培训6000余人次。
政策突破点在于“资源再分配”: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强制上级医院为基层预留号源和床位,建立“首诊负责+转诊优先”机制,倒逼优质资源下沉。
“最后一公里”的堵点往往在于基层能力薄弱。多地通过“硬件+人才+管理”三维升级,重塑基层诊疗能力:
浙江“数智山海”协作网:浙大二院通过专家常驻、周末巡诊等方式,将省级医疗资源注入基层。如建德市乾潭镇卫生院,在专家指导下开展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让山区患者免于长途奔波。
长治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托管潞州区医疗集团后,推行“五级联动”模式。总院专家下沉分院,使胆囊结石手术费用从9400元降至6100元,且自付比例减少70%。
关键创新在于“同质化服务”:通过统一管理制度、共享电子病历、混编医疗团队,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诊疗水平。
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的“血脉”,各地通过信息化手段打造闭环管理:
五莲县联合病房模式:县人民医院在乡镇卫生院设置联合病房,下派骨干医师常驻。如洪凝街道卫生院接收康复期患者,由总院专家制定方案并联合查房,实现“治疗-康复”无缝衔接。
国家转诊信息平台:多地依托省级平台实现转诊数据互通。日照市通过平台实现检查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验,危急重症患者上转时由120直接护送,确保安全。
数据显示,应城市“行走的医院”项目使县域内就诊率从68%提升至82%,长治市医疗集团年均下转患者4500余人,证明转诊机制对分流压力的显著作用。
5G、AI等技术的引入,正在重塑分级诊疗的“神经末梢”:
广州中医药大学优先附属医院:构建远程医疗协同平台,支持PC、移动端多终端会诊。2023年完成远程手术示教380余次,使基层医生可实时观摩三甲医院操作。
应城市远程病理服务:通过数智化病理科实现标本处理透明化,患者扫码即可追踪诊断进度。岳慧萍医生表示:“远程会诊让基层患者不再因‘等结果’而焦虑。”
技术突破点在于“场景延伸”:从远程会诊扩展到远程监护、AI辅助诊断,甚至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慢性病管理,让医疗服务“24小时在线”。
分级诊疗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患者体验,多地通过“教育+服务”双轮驱动:
夏邑县患者教育:通过宣传栏、讲座等形式普及分级诊疗知识,引导患者首诊到基层。2023年基层首诊率达75%,较改革前提升18个百分点。
长治市健康巡诊:医疗集团组建五级医师团队,开展“健康夜市”等活动,覆盖116个村,服务2万余人次。村民李阿姨说:“以前总往城里跑,现在专家定期来村里,省心又省钱。”
深层改变在于“信任重构”:当基层能解决80%的常见病,患者自然不再盲目涌向大医院。
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本质是医疗服务的“毛细血管再造”。未来需在以下方向持续发力:
数据互通: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库,实现跨省转诊“一网通办”;
绩效改革:将基层转诊率、患者满意度纳入医院考核指标;
技术下沉:推广AI辅助诊断、手术机器人等,缩小城乡技术差距。
正如应城市人民医院院长所言:“分级诊疗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每级医疗机构回归本位,共同托起全民健康。”当基层医院能留住患者,上级医院能专注疑难病症,医疗资源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
结语:
分级诊疗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技术、服务三方合力的结果。唯有让基层强起来、转诊顺起来、患者信起来,才能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离健康国内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