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面前,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就是希望。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零散响应”逐步成长为“全域覆盖”的立体网络,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我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战地初级救护和快速转运成为了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战地医护人员冒着枪林弹雨,对伤员进行紧急包扎、止血、固定等处理,并迅速将他们转运到后方医院。这种战地救护模式,虽然简陋,但却在极端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伤亡,点燃了无数生命的火种。
新国内成立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开始逐步建立。20世纪50年代,部分大、中城市成立了院前急救的专业机构——“救护站”。这些救护站的功能主要是简单的初级救护和单纯转运患者,虽然设备简陋,人员有限,但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基本的急救保障。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急救医疗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80年,国家卫生部发布了《加强城市急诊工作》文件,推动了急救医疗体系的建设。随后,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出台,如1983年的《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方案》、1986年的全国首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等,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县及县以上医院基本都设立了急诊科,在大中城市建立了独立或附属于医院的急救中心,于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急救医疗体系。这一时期的急救医疗体系,虽然仍然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响应速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但已经初步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急救网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得到了全面提升。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各省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以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这些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紧急医学救援网络。
同时,国家医疗应急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财政部建成了40支权威级医疗应急队伍,并指导各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医疗应急队伍,共计6500余支。这些队伍多次承担国内外救援任务,如2020年初,全国2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优先时间到达武汉,出色完成了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期间的救治任务,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救援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无论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还是公共卫生事件,都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例如,在应对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能够迅速赶赴灾区,开展伤员救治、疫情防控等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疾病传播。
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城市到农村,从平原到山区,从陆地到海上,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海岛渔村,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都能够迅速获得医疗救援。
科技的应用也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插上了翅膀。智慧急救技术的应用,如打造智慧化急救云平台、实现精准报警“一键达”、智慧施救“一键通”等,提高了急救效率,挽救了更多生命。同时,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技术的应用,也使得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健康国内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建立起覆盖全国和较为完善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也对“十四五”时期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做出系统设计和具体部署。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根据人口、地理区位和突发事件风险分布特点,力争到2025年,在全国布局建设更多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等。同时,加强医疗应急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社会素养和参与度也是未来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通过开展紧急医学救援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救援格局。
结语
从战地救护的火种,到全域覆盖的网络,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未来,随着规划的引领、基地和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素养的提升,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将更加完善,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