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四十三分,城市在沉睡中呼吸。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电话骤然响起,调度员小陈的手微微一颤——这是今晚第17个急救电话。
"您好,是心梗!"电话那头传来颤抖的女声,"我爸突然胸口疼得像刀绞,全身冷汗直冒……"家属的抽泣声混着背景里急促的喘息,让小陈的神经瞬间绷紧。她飞速记录地址:城南老机械厂家属院3栋201。
三分钟内,120急救车拉着警笛冲进夜色。车载监护仪、除颤仪、急救箱在颠簸中叮当作响,像催命的倒计时。急救员小王紧盯着导航,蓝红警灯在柏油路上投下破碎的光斑。
"准备绕行急诊!"随车医生张敏突然提高声调。这位有着十年急救经验的心内科主治医师,此刻正低头看着刚传回的患者的首份心电图——V1到V6导联ST段弓背抬高,典型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急救车刚停稳,担架床轮子就擦出火花。患者老周被推进抢救室时,面色苍白如纸,心电监护仪上的数字像失控的过山车:心率138次/分,血压85/42mmHg,血氧饱和度82%。
"阿替普酶30mg静推!"张敏的指令和监护仪的报警声此起彼伏。护士小李的手稳得像手术机器人,抽药、核对、注射一气呵成。这是溶栓治疗的关键时刻,药物必须通过堵塞的冠脉,为濒死的心肌杀出一条血路。
但死神不肯轻易松手。五分钟后,患者突然抽搐,心电监护拉成直线。"室颤!"张敏的瞳孔猛地收缩,这种情况意味着心脏完全停止有效搏动。她一把抄起除颤仪,200焦耳的电流瞬间击穿胸膛。
"继续按压!"张敏的嗓音带着金属般的冷峻。护士小赵立即接力胸外按压,汗珠顺着防护面罩边缘滑落。这是与死神的角力,每毫米的按压深度都在和心肌细胞凋亡速度赛跑。
02:58,溶栓药物开始起效,冠脉再通率已达60%;
03:12,第三次电击后,心电监护终于恢复窦性心律;
03:23,血压回升至110/70mmHg,患者睫毛颤动,发出微弱呻吟。
当朝阳染红急诊楼时,老周已经能对着女儿露出虚弱但真实的笑容。女儿周女士跪在平车旁,沾着泪水的脸贴在父亲扎着留置针的手背上:"张医生,您不仅是救命恩人,更是给我们全家第二次生命啊!"
在事后复盘时,张敏医生调出全程监控录像:"从首份心电图确诊到血管再通,我们压缩到了28分钟。"她指着屏幕上的时间戳:"每个环节都像精密咬合的齿轮——院前急救系统提前预警、急诊绿色通道一键启动、导管室24小时待命……"
市胸痛中心质控报告显示,这场抢救创造了三个纪录:最短D-to-B时间(患者入院至球囊扩张时间)、最高溶栓再通率、最完整的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但张敏更在意另一个数字:患者从发病到获得有效救治,总耗时仅52分钟,远低于全国平均的90分钟。
在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示教室,张敏正在给规培医生演示冠脉造影影像:"看这里,罪犯血管是左前降支,99%狭窄……"她的白大褂口袋里,揣着老周女儿送来的感谢信,信封上歪歪扭扭写着:"给最美逆行者"。
急诊科护士长悄悄告诉我们:"张医生今天本来是休班,接到电话时正在给发烧的女儿喂药。"我们这才注意到她眼下的青黑,以及说话时偶尔的咳嗽——连续夜班让她的咽炎又犯了。
1.识别预警信号:胸痛持续超过20分钟、冷汗、濒死感是心梗三联征。市急救中心统计显示,主动拨打120的患者比等待家属送医的存活率高47%。
2.家庭急救准备:有心血管病史家庭应备硝酸甘油片,掌握心肺复苏术。最近三个月,该院已接诊4例因家属及时CPR挽回生命的患者。
3. 定期健康监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心脏超声、运动平板试验。市体检中心数据显示,早期干预可使心梗发生率降低32%。
结语;
当最后一片朝霞染红住院部大楼时,张敏又接到了新的出诊通知。她轻轻抚平白大褂上的褶皱,转身走向救护车时,背影在晨光中拉得很长很长。在这座永不熄灭的生命灯塔里,她和同事们将继续与死神竞速,在心跳骤停的深渊边,筑起最后一道防线。
扫一扫联系我们
获得更详细的医药咨询
扫一扫联系我们
获得更详细的医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