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大年初一的清晨,广饶县境内一条省道被薄雾笼罩。王先生驾车载着妻儿返乡,突如其来的侧滑让车辆失控撞向护栏。金属扭曲的刺耳声后,一家三口被困在变形的车体内,鲜血从破碎的玻璃碴间渗出。
这场车祸不是孤例。据公安部数据显示,国内每年有6.3万人丧生于交通事故,相当于每8分钟就有1个家庭被阴霾笼罩。而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的多学科团队用“黄金一小时”创造了生命奇迹。
1月29日7时45分,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急诊中心接到求救电话。院前急救团队抵达时,映入眼帘的是:
王先生:意识模糊,左侧股骨开放性骨折,肠管从伤口外溢
妻子: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风险
5岁女儿:颅脑外伤致瞳孔散大
“患者生命垂危,必须启动创伤中心红色预警!”急救医师李涛的指令通过5G网络直达医院。
8时10分,创伤复苏单元已集结:
创伤骨科:准备外固定支架
胃肠外科:待命处理肠破裂
神经外科:调试颅内压监测仪
输血科:预存O型Rh阴性血
重症医学科:调试ECMO设备
这种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将传统急救的“接力赛”变为“团体赛”。正如急诊科主任张伟所言:“每个学科都是救命链条上的关键齿轮。”
针对王先生的肠破裂,胃肠外科主任赵敏带领团队在ECMO支持下实施微创修补术。术中发现:
肠系膜上动脉撕裂
横结肠3处贯通伤
腹腔污染严重
“就像在地震废墟中搭建临时庇护所,既要止血又要维持循环。”赵敏形容。术后第3天,王先生肠道恢复蠕动,创造了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康复纪录。
在王先生女儿颅脑手术中,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替代肺功能:维持血氧饱和度>95%
稳定循环:保证脑灌注压>60mmHg
精准调控:通过血栓弹力图监测抗凝效果
神经外科主任刘洋表示:“以往类似手术需在2小时内完成,ECMO让我们延长至4小时精细操作。”
救援方式 | 存活率 | 神经功能完好率 |
传统急救 | 42% | 28% |
MDT+ECMO模式 | 76%↑ | 62%↑ |
据医院统计,采用多学科联合ECMO技术后,严重创伤患者存活率提升34个百分点,其中多发骨折合并脏器损伤患者受益最显著。
创伤发生后60分钟内,人体生理机能呈现断崖式下降:
0-10分钟:气道阻塞、大出血
10-30分钟:休克、脑水肿
30-60分钟:多器官功能衰竭
急救团队需在此窗口期内完成:
气道管理(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出血控制(骨盆带/止血敷料)
循环支持(抗休克裤/容量复苏)
传统急救常陷入“单打独斗”困境:
外科医生不懂重症监护
麻醉师缺乏创伤评估经验
护士执行医嘱机械被动
MDT模式通过:
角色分工:创伤组长统筹、专科顾问驻场
信息闭环:电子病历实时共享
动态调整:根据生理指标优化方案
贵州计划2025年实现30%公众急救普及率
北京要求驾校增设创伤急救课程
杭州将急救培训纳入新司机考核
基础版:止血带+颈托+反光警示牌
进阶版:添加液压剪切钳+AED
智能版:配备远程医疗终端
当王先生一家在病房里重聚时,5岁女儿用稚嫩的笔触画下“穿白大褂的天使”。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社会文明的注脚。从立法保障到科技赋能,从技能培训到设备普及,国内正在编织一张严密的生命守护网。
下次当你路过车祸现场时,请多停留30秒协助报警;遇到急救场景时,请勇敢伸出双手。因为生命最动人的模样,永远绽放在被托举的瞬间。
扫一扫联系我们
获得更详细的医药咨询
扫一扫联系我们
获得更详细的医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