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东站人潮涌动的候车大厅里,一位老人突然瘫倒在座椅上,脸色青紫、呼吸骤停。家属的惊呼声划破空气,周围旅客迅速围拢。铁路民警抓起对讲机呼叫120,客运值班员飞奔取来AED,一场与死神的竞速就此展开。
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2025年春运期间真实发生的生死救援。从老人倒地到恢复生命体征,全程仅用6分钟,其中AED的精准除颤成为扭转危局的关键。这场救援不仅创造了生命奇迹,更折射出国内社会急救体系升级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2月13日14时49分,68岁的陈老伯与老伴准备返乡。监控视频显示,老人突然捂住胸口,身体缓缓滑下座椅。家属回忆:“他当时脸色发紫,怎么叫都没反应,我吓得腿都软了。”
医学数据显示,心脏骤停后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下降10%。此时,距老人倒地已超过黄金救援的初始4分钟,但这场救援的转折点正在到来。
正在巡逻的杭州东站派出所民警王涛接到求助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
14:50 拨打120并取来车站配备的瑞新康达AED
14:52 值班员张丽撕开电极片,按语音提示贴在老人胸腹部
14:53 AED分析心律后提示“建议除颤”,张丽果断按下放电键
“那声‘咚’的放电声后,老人身体抽动了一下,我们感觉有希望了。”目击者李先生描述。
120抵达前,现场已形成自发救援链:
旅客刘女士跪地做胸外按压,汗珠浸透毛衣
大学生志愿者用手机计时器控制按压节奏
保洁阿姨疏散围观人群保持空气流通
14时55分,急救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接力进行气管插管时,发现老人已出现微弱自主呼吸——这恰是AED除颤成功的关键信号。
在救援中建功的瑞新康达AED,采用创新的低能量双相方波技术:
能量精准:首次除颤仅需120J,比传统设备降低30%心肌损伤风险
智能分析:开机即自动检测心律,语音提示“请所有人离开患者”
快速响应:从开机到放电仅需18秒,抓住黄金救援窗口期
救援方式 | 存活率 | 神经功能完好率 |
仅心肺复苏 | 2%-8% | 1%-3% |
AED+心肺复苏 | 17.6%↑ | 12.4%↑ |
据2025中关村论坛发布的城市急救数据,配备AED的公共场所心脏骤停存活率提升近10倍。这背后是技术迭代与急救体系改革的双重突破。
2023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作出重大调整:
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开始(CAB流程)
按压速率提升至100-120次/分
人工呼吸频率降至10次/分
专家解读:“研究表明,早期持续按压比人工呼吸更能维持脑灌注。”
深度:成人5-6cm(约身份证宽度)
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
速率:跟随《最炫民族风》副歌节奏(实测110次/分)
回弹:每次按压后完全放松,避免倚靠胸廓
《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明确规定:
紧急救助造成受助人损害不担责
公共场所强制配备AED
建立急救志愿者保险制度
该条例实施后,上海公共场所AED使用率提升40%,好人被讹事件零发生。
腾讯SSV时光实验室打造的“企鹅急救”平台:
接入82万志愿者
实现视频呼救定位
无人机AED配送(深圳试点已缩短响应至3分钟)
贵州计划2025年实现30%公众急救普及率
北京要求中学开设急救必修课
杭州东站每月开展2次实战演练
基础版:AED+急救手册+止血带
进阶版:添加环甲膜穿刺针、纳洛酮
智能版:配备远程监测手环
当陈老伯在ICU苏醒后,用颤抖的手写下“感谢每一个陌生人”。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社会文明的注脚。从立法保障到科技赋能,从技能培训到设备普及,国内正在编织一张严密的生命守护网。
下次当你路过AED设备时,请多停留30秒学习使用方法;遇到急救场景时,请勇敢伸出双手。因为生命最动人的模样,永远绽放在被托举的瞬间。